18文学

字:
关灯 护眼
18文学 > 穿在1977 > 第460章 干塘捕鱼

第460章 干塘捕鱼

第460章 干塘捕鱼 (第1/2页)

前文说过,有一段时间,也就是从69年3月份起,全国大部分学校都是春季入学、冬季毕业,小学上5年,初中、高中都是2年,一直到74年才变回来。
  
  但是,众所周知,祖国地大物博。嗯,跟物博没关系,主要是地大,所以执行的时间很不统一。
  
  首先是春季入学,有少部分地方根本就没变过,人家春季入学,他们依旧秋季入学,安之若素。
  
  等变回秋季入学的时候,同样的原因,别人轰轰烈烈的变,有些地方的学校却安稳不动如大地,甚至到80年代初期的时候,还有学校是春季入学。
  
  关键是教委也不管,不管你是春季入学还是秋季入学,他们竟然都认!
  
  就是这么神奇。
  
  所以70年代知青下乡,基本上一年分两次,一次在春季、一次在秋季,分别对应两季毕业的学生,以及少数半年前毕业了拖着不肯走的人。
  
  春季入学的,正常情况下是在正月下乡,也就是过完春节以后,那时候冰天雪地的,却要坐着敞篷解放大卡车下乡,想想都让人潸然泪下。
  
  秋季入学的,自然在7、8月份走人。
  
  哇,这个运气简直了!
  
  7月份是什么时候?双抢啊!
  
  下乡先脱一层皮,还不如冰天雪地里吹冷风呢。
  
  还有一个,很多人认为上级要搞这么一件事,是为了解决就业问题,这就有点本末倒置了。
  
  也不能说跟就业没关系,只不过相对于全局而言,这点就业问题根本算不得什么。
  
  当时的情况是什么呢,内忧外患,粮食、橡胶等战略物资极其匮乏。
  
  而出产这些物资的广大农村地区,却普遍比较落后,另外边疆等偏远地区还有大片的荒地有待开发。
  
  与此同时,大、小三线建设也需要大量的后勤志愿。
  
  以至于形成一边是急缺物资,另一边又有大量土地资源被闲置、以及现有农村资源生产效率不高等问题。
  
  如果仅靠国家力量,远远不足以将这些地方的资源及时转化为物资,并促进农村生产力的提升。
  
  恰好这时候建国后第一波新出生的人口基本长大成人。
  
  建国后,在社会基本稳定、医疗条件持续改善的情况下,婴幼儿夭折率大幅降低,所以在十几年后的60年代中期,带来第一波人口成长红利。
  
  那么当时的情况是,一边是农村和偏远地区急需人力资源进行深度开发,同时面临着国家急需大量粮食、矿产等战略物资,而人力储备和技术条件极端落后的矛盾。
  
  另一边则是第一波人口红利的长成。
  
  再加上各种大大小小的因素推动,尤其是“运动会”的失控,于是这场前前后后加起来近两千万的人员迁徙就这么发生了。
  
  所以从本质上来说,这场运动,是上级希望通过“具有一定知识水平”的青年学生,到落后地方去、帮助当地发展的这么一个事情。
  
  出发点是好的,当然,最后结果都知道了。
  
  话说回头。
  
  其实以当前的社会情况,大部分地区甚至已经停止安排未升学和未就业的青年毕业生插队,即便是还有继续安排的,行动也大幅放缓。
  
  所以从77年秋季,一直到79年春季,下乡的总体人数曾阶梯下降趋势。
  
  等到79年秋季的时候,正式宣布终止知青下乡安排。
  
  再到80年1月份,上级进一步做出决定,“全面撤销知青点”!
  
  于是从这一刻起,知青返城的序幕才真正被拉开。
  
  以前知青返城,不是要求这个条件、就是要求那個资格,上学、当兵、招工,是最常见的三条路。
  
  其他的诸如本人伤、病,家属伤、病、亡,只要能返城就嫁、只要能返城就入赘……,等等方式不一而足。
  
  而且走的时候还要再求爹爹告奶奶的盖一遍章。
  
  到了知青点撤销的那一天,好嘛,什么都不用了,公章就用一根绳子吊在公社办公室外面,想回去的自己盖。
  
  有极个别不想回城的,……确实有不想回城的,当然是极少数。
  
  这些人该怎么办呢?
  
  抱歉,知青点撤销了,房子自然被生产队收为公有,你自己住的地方请自理,另外知青田也要收回。
  
  除非能找个本队的人结婚、有人收留你,否则就算你想留下来,也要将你往城里轰!
  
  以前想走的、偏偏不让走,现在想留的、也坚决不给留。
  
  哎,就是这么神奇。
  
  以上,便是当前知青即将再来卢家湾的背景。
  
  ……
  
  卢家湾6队东侧池塘边的高坎上,陈凡一脚踹断一根杂木,搭了个横杆坐上去,翘起二郎腿点燃一支烟,看着下面忙碌的身影,吐出一口烟雾,那愁眉苦脸的样子,宛如一位忧郁的老农。
  
  旁边杨队长三人有样学样,只不过他们踹不断太粗的木头,太细的又承受不住他们的重量,只能各自找了块烂木头垫着坐下。
  
  还好现在是冬天,否则陈凡真怕突然有虫子从他们屁股下面钻出来。
  
  杨书记抽着烟,眉头紧紧皱起,“以前那些知青,倒不是没有主动下乡的,而且还不少,不过那都是十年前的事了,今年倒好,又有人抢着下来。哼哼,还真是见了鬼了。”
  
  刘会计咬着自卷烟,却没有点燃,“要我说,事出反常必有妖!”
  
  黄保管员做在另一边,眼睛一直盯着下面,“那还要你说?!”
  
  刘会计咂咂嘴,对着杨队长招招手,“老杨,借个火。”
  
  杨队长将烟杆递过去,没好气地说道,“你们家今年收入少说也有两千多,连根火柴都舍不得,还想建新房?!”
  
  刘会计也不在意,凑着烟头点燃,叭叭抽了两口,再将烟杆还回去,咧着嘴笑道,“该花花、该省省嘛。”
  
  虽然今年还没开始分红,不过大差不差的,收入状况已经算得差不多了。
  
  以往那些项目也就罢了,尽管今年大丰收,可他自己拿着算盘打了三天,反复盘算了好几遍,终于得出来一个结论。
  
  今年传统项目部分,一个壮劳力可以分120块左右,比去年几乎多了一半。
  
  可对比今年新增的副业,那就远远不够看。
  
  别人家他不管,他就算自己家的,收入主要来源于几个部分。
  
  首先是种粮和养猪、养鱼这样的传统项目,也就是那120块的壮劳力分红,他们家7口人,整个工分算下来,收入应该在700块上下。
  
  其次便是家庭养殖,这个就不是按照个人算,而是按照家庭进行核算。
  
  这一块刘会计算得很清楚,养殖鸡鸭鹅和兔子,总共赚了1000出头,这还是兔子还没有开始大规模出栏,否则收入能翻一倍。
  
  第三块则是在小队的副业公司陶器厂、装修队的兼职收入,由于只有几个月,所以钱也不多,马马虎虎400多块吧。
  
  最后则是小队和大队的副业分红。
  
  就比如养殖业,大队采购鸡鸭鹅,交给社员们养殖,出栏卖的钱,扣除种苗、兽药、饲料款等成本之后,利润部分养殖户拿6成,小队拿2成,大队拿2成。
  
  养殖户拿的是自己的钱,自然是揣进兜里,而小队和大队的钱,除了一部分用于公共开支,有多余的话,也会拿出来分红。
  
  以上所有收入,除了拿工资和奖金的陶器厂、装修建筑队,以及家庭养殖收益,其他的都会折算到全小队总工分里面,然后按照每个人得到的工分价值进行分红。
  
  另外所有的集体副业收入都掌握在大队手上,虽说今年还要建水塔、追加副业投资,不过剩余的款项也不是笔小数字,这笔钱要是分下来……
  
  刘会计偷偷算过好几遍,最少最少,今年家里的收入在3000以上!
  
  甚至4000块也不是没可能,就看大队部那边能剩多少钱。
  
  真的,这两天他晚上做梦都在笑。
  
  尤其是梦到自己家建起了大房子,而且还是跟陈老师一样的楼房,就笑得合不拢嘴。
  
  4000块啊!
  
  大楼房啊!
  
  对了,是不是应该叫别墅?
  
  旁边黄保管员看到他的样子,不禁嫌弃地往旁边挪了一点,对着杨队长说道,“这家伙又在做白日梦呢。”
  
  刘会计回过神来,赶紧调整好表情,干咳一声,“什么白日梦,我是在考虑小陈说的事。”
  
  他一本正经地转头看向陈凡,问道,“以前那些知青,用鞭子赶都赶不来,今年却主动往这边跑,而且还是从地委过来,我估计,没别的原因,肯定是冲着你来的。”
  
  陈凡摘掉帽子,抓了抓脑袋,幽幽叹了口气,“这我肯定知道,问题是要怎么应对。”
  
  昨天从姜甜甜那里得到消息之后,他就及时跟杨书记做了沟通,杨书记则立马跑去公社询问情况。
  
  卢家湾好不容易搞好建设、把日子过好了,还有陈凡这尊大神住在这里,以后的日子肯定会越来越好。
  
  结果这时候上面还要安排知青过来,怎么个意思?
  
  摘桃子?
  
  后来跟公社钱书记一沟通,果不其然。
  
  本来按照老规矩,就算要往卢家湾派人,也是只派南湖公社上的“自己人”,最多每年接收一两个像姜丽丽那样的特殊青年。
  
  可就在前两天,县里已经跟他打过招呼,卢家湾知青点可以接收16个知青,县知青办决定大发慈悲,给南湖公社留4个,另外12个名额,县里跟地委一边一半给分了?!
  
  
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热门推荐
三寸人间 大神你人设崩了 恐怖复苏 我不想继承万亿家产 江辰唐楚楚 大奉打更人 剑临诸天 绝世无双萧天策 永恒圣王 冷清欢慕容麒